学生时代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西方的精神分析学家在治疗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会追溯到童年时代。童年时代的幸福感、童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奠基作用。
与童年期没有虐待经历的学生相比,有被虐待经历的青少年,对幸福的体会和感受弱,抑郁和出现自杀意念的比例高,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也高。
民间有句话叫“三岁看到老”,意思是说一个人长大后是什么样的人,三岁以前就初露端倪了。三岁前,儿童开始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建立起依恋情感,这是孩子与自身之外的人建立感情的开始,被看作情感社会化的标志。父母成为孩子情感的安全基地,孩子在主动的探索中培养了勇敢、自信等品质。三岁以后,儿童有了自我意识,他开始在游戏中学习与他人相处,模仿并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角色和技能,在学习生活中了解世界,了解人自身,并试图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立足之地,社会化是一个自然而又必然的过程。
在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有一些因素至关重要。首先是家庭因素。谈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人们通常敏感于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多少钱,孩子上了什么样的学校,为了孩子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父母付出了多少,而较少考虑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父母的人格等潜在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有一对夫妇,丈夫是地方政府的官员,妻子是一名小学教师,他们的儿子上高一。有一天,儿子突然不愿去上学了,并且开始不跟父母说话,父母软硬兼施,孩子始终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在心理咨询室里,儿子道出了真情:父母碍于面子总是在外人面前表现得相敬如宾、家庭和睦,在家里却分室而居,两人水火不容,彼此冷若冰霜,但有一点能达成共识,就是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要求很高也非常关注。在这种紧张、压抑、没有生机的家庭气氛中,孩子的情绪不能得到正常的疏导,基本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日渐变得孤僻、冷漠、偏执,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父母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