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自“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开题后,老师便积极投入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的探究中。为了打破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状态,学校开展了以创意带领教学变革的活动。创意起源于人类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创意来源于社会,又指导着社会发展。创意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瞎想,而是具有基础前提的。创意的前提是:(1)想象。没有想象,是不可能有创意的。总是受到教学任务的束缚、课堂规则的压制,是不可能有创新的。(2)充实的基础。创意不是惊吓,要有逻辑,思路清晰,将一个个具有灵性的教学想象连接起来。(3)创意并不是要求所有地方都出彩,那在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只需要出现那么一两个精彩的地方、博人眼球的地方就可以。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老师们要突破常规,敢去想,敢去做。
创造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之间竞争的内容主要是其创造力的高低。因此,国民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对此,党中央与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1995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要求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无不显示出国家对创造能力的重视,对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性人才普遍缺乏:代表着世界创新事业的标杆的诺贝尔奖,在其100多年的历史里始终与我国的科技从业人员无关;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始终处于加工、组装的产业链低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我国现在对欧美国家的技术依赖程度很高,很多高端设备与技术都不得不从国外引进。为什么我国会缺乏创新人才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压力泯灭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究心,最终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的缺失使得生活不再有新意,世界对孩子来说只是无尽的苦恼与重复。那么孩子的创造力从何而来?我觉得教学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改变教师固定的教学思维,转变传统的课堂。课堂教学思维的禁锢是创新的一大劲敌,教师需要打破被禁锢的思维。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某些方面做出创新的尝试。对于教师来说,40分钟的课堂处处体现创新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可以在教学的某个或某些环节进行尝试。最后,教师要形成创新意识。逐渐尝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打开视野的过程,也是创新意识不断生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