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必须要改!”姜老师激动地说。
“有这个必要吗?这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问题,为什么不沿用之前的评价方式?”郑老师不解地问。“而且,一旦决定这么做,我们一要向学校提出申请,二要跟家长解释,获得家长认可。即使最后我们获得了各方面的认可,怎么操作这个评价?谁来操作?怎么确定这种评价方式的效用?姜老师,您想想我们这样费力去开发,去做这件事真值得吗?”
改变思路很重要
“小郑,我先给你讲一件事情。上周的单元练习,我们班的小烨在做一道有关条形统计图的题目时,题目中规定一个方格代表2名同学,他却当作1名同学来完成,结果全道题目30分,小烨一分未得。其实孩子平时不管课堂表现还是完成练习都是特别优秀的。”姜老师很认真地说。
“姜老师,您这么说,我能理解您坚持把平时成绩计入最后期末总评的初衷。”郑老师快速地打断她的话。“可是,您不觉得小烨这次马虎造成的错误,不正可以让他接受教训吗?我想,他以后肯定会更加细心,这可比我们一再强调管用。”郑老师半带调侃地说。
“小郑啊,我也曾这样想。可是当我放学的时候,看着扑在妈妈怀里放声痛哭大声喊着‘妈妈,妈妈,我再也不会这样了,绝不会这样了……’的小烨,我恍然明白这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他所承受的是他认为‘天塌了’的事情。小郑,你体会过这种感觉吗?就是自己很有把握,最后却让自己陷入失望的事情。”姜老师郑重地问。
“我……”郑老师嗫嚅着,“可是,我们……”
“小郑,教训会让人成长,可是也会让人迷茫。我们经历过‘一考定终身’的那个时代,也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那种情况下,我们不敢出错、不能出错,这就造成我们在做事情、做决定的时候畏首畏尾,一切都以‘不出错’‘稳妥’为第一考虑。”姜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们同样是老师,面对同样的教材,面对相同年龄的学生。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我们对课堂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以及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果再用分值去计算我们的能力,你觉得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