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暖花开:杨刚与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几番敲打成栋梁

字体:16+-

“每一次的相约都充满期待,每一次的相聚都充满欢笑,每一次的交流都充满智慧的光芒,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温暖……”这是宋连海老师参加“康老师工作室”的感觉。初见康老师,宋老师只觉得她是一位温婉而慈爱的长者,温暖而亲近。随后的几年里,在向康老师的学习中,宋老师深刻地感受到康老师对语文的执着与热情、对青年老师成长的关注。她,是青年老师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宋老师还记得那一年参加北京市的阅读大赛,为此他专门准备了自己颇为拿手的《古诗二首》,自信满满地走进了课堂。康老师坐在后边,静静地看着。宋老师在课堂上,气势磅礴,旁征博引,课程结束后,自己感觉课讲得很充实,知识教授广而博。

走下讲台,宋老师期望着康老师的表扬。

“连海,这节课你觉得累吗?”康老师没有评课,反而问了这样一个宋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此时的他,已经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了。

宋老师蒙了,迷茫地看着康老师。康老师再问道:“你觉得这是谁的课堂?”这个问题更是把宋老师问得愣了神儿。

之后,康老师接着追问道:“你觉得教学设计是否适合你面对的学生?”

一连三问,康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宋老师课堂中最大的不足,即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要求,老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体验的过程。

让宋老师印象更深刻的是,接着康老师严肃而认真地对他说:“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那是假课堂。记住,课堂不是老师展示的舞台,要把它真正地还给学生。”声音不高,但字字珠玑,让人茅塞顿开。

宋老师按康老师的要求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的备课思路,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接着,在康老师指导下,宋老师研究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规律来研磨每一个细节。渐渐的,新的教学思路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