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产生的,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它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把人当成世界的本体,当成一切存在的本原,把非理性的意识、情感、意志当成人的本质,这是错误的,但受它影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发展或全人格培养,同时反对传统教育机械化、划一化,主张发展个性,强**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均应个性化,教学进度也应适应个性要求;他们还主张把师生之间的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等。这些观点有其合理性,对于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人的情感、意志,重视人的整体性,重视人的个性,重视师生合作是有启发意义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西方心理学两大派别——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说——的批判者的姿态出现的。它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精神分析学说的泛性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实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养。以它为基础形成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能力。他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并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他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他把教育划分为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认为外在教育强调向学生传授工业社会所需的知识,关心知识的授受效率,但使学生缺乏创造性,漠视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达到自我实现;而内在教育关心学生的自律性、自发性、直觉与创造性的同时发展,有助于人们达到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他十分赞同劳伦斯·库比(Lanrence Kubie)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译文中所提出的论点:“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使受教育者处在潜势的东西成为在事实上更充分的、更真实的、更现实的。”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十分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主体能动性而反对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重视人的价值、经验和人际关系。他强调必须创造一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成长环境使学生的优势潜能向好的方向充分发展并由此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他认为教学的起始基础不是课程、思想过程或其他智力资源,而是和睦的人际关系。教学不是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而是促进者和服务者。罗杰斯认为师生间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体现着一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创造着一种促进学习的接受气氛。学生的学习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术、知识水平、授课计划和众多的参考书,而是依赖于教师和学习者彼此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