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课程的最优化,而课程最优化的实现需要以教情、生情和校情为基础。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风格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教育教学的价值有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的文本材料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每位教师都必然在国家课程及其教材处理上打上自己独特的烙印,由此构成各自独特的教情。每位教师任教的学校不同,执教的班级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不同的学生带进课堂的经验又不同,他们的经验与作为课程实施载体的教材的联结方式以及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方式、体验方式和内化方式都有差异。学生各自的经验所带来的不同学习方式,决定了教师在课程实施方式上的具体差异,由此构成独特的生情。不同学校给教师提供的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必然会体现在教师对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由此构成独特的校情。
课堂是承载教师职业生涯和学生学习生涯的主要场所,是师生长久而又重要的生命舞台。教学改革触动了课堂,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把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把教学决策转化为操作技术。为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提升教师教学的才能和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构建各自的思维方式,向主体性人格的形成方向发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转化为明天的生活方式。
鉴于此,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我根据全校的班级组成结构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组合特点,结合小组成员的英语知识层次和程度,以“促思融会”的教学理念在“两展两评课堂模式”下构建适合英语教学的“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全员学习”的学习范式。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层层的教学环节,我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依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授课任务,运用“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领拓展”的教学策略,探索和研究开展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深入了解生情,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