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效学习与教学——9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节 反思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字体:16+-

一、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元认知结构包括三部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由于元认知体验是认知活动的情绪体验,属于非认知因素。不属于认知范畴。因此元认知结构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一)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主体、认知策略、认知材料、认知任务等方面的知识。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包括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个体间差异的认识和主体认知水平及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包括知道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他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等。认知材料、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包括对材料的结构特点、材料的逻辑性、材料的性质等因素的认识。

学科的元认知知识包括:关于教材的元认知知识;学习目标的元认知知识;学习具体策略的元认知知识;学生自身特点的元认知知识。关于教材的元认知知识,主要是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只有认识到教材的特点,才能有意识地针对教材特点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关于学习目标的元认知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单元、课时的学习目标。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后学习就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知识目标固然重要,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为重要。关于学习具体策略,它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

(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1]它包括三个阶段,即对认知活动前、认知活动中和认知活动后的监控。认知活动前的元认知监控即制订计划,它包括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构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法,并估计其有效性。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监控即对认知活动的实际调控,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进行的情况,发现认知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纠正、调整认知策略。认知活动后的元认知监控即检查结果和采取补救措施。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为、策略的效果,根据认知目标评价认知活动的结果,正确估计其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得出的结论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