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Magnet Mahler)在她长期观察积累大量论据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常规的发展阶段序列,用以划分儿童从诞生到成长为一个人或者走向精神异常的过程。她详细描述了自我从他人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活动主体的发展进程。她认为,自我的获得和发展是通过分离——个体化过程(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实现的。分离(separation)指自我与客体区分的过程,依靠分离过程,婴儿逐渐认识到母亲是与自我相分离的;个体化(individuation)指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整体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婴儿母亲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马勒看来,在婴儿发展自我感的过程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伴随一个自我与客体分化的新的水平。
她把婴儿自我的获得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我向阶段(0~1个月),新生儿在一种原始混沌的无定向状态中度过,满足需要是属于他自己的唯一的我向(autism)范围,新生儿没有目的,不能区别自我与对象(母亲)。(2)共生阶段(2~4个月),婴儿对母亲对象还只具有一种模糊的认知,婴儿与母亲之间还没有真正的分离,但婴儿在母亲对他的各种需求的控制下不断经历愉快和痛苦的经验,从而开始对自身与外界对象的感觉加以区分。本体感受的出现,意味着婴儿自我内部核心的形成。(3)分离—个体化阶段(5个月~3岁),包括四个子阶段。分离子阶段(5~9个月),婴儿能从与母亲的共生中分化出自己身体表象,并开始将母亲与别人进行比较,出现“陌生人焦虑”,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是婴儿积极的分离机能开始发展起来。练习子阶段(10~14个月),婴儿最初把兴趣专注于母亲所提供的物体上(如玩具、奶瓶等),但主要兴趣还在母亲身上,同时婴儿也逐渐发展了运动协调能力,可以探索周围的世界了。协调子阶段(14个月~2岁),儿童更能觉察到与母亲的分离,但也更能利用认知能力来抵抗挫折。分离—个体化本身子阶段(2~3岁),母亲表象作为一个外在的实体已经在婴儿的心理上得以巩固,婴儿自己的个性也随着这种认知能力的增长开始出现。这时,作为交往工具的言语能力已经占主要优势;游戏也更具有想象性和目的性;随着母亲的来来往往,儿童的时间概念也有了特定的意义。总之,分离—个体化阶段使婴儿形成了自我的概念,产生了具有稳定意义的“客体我”,即得到自我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