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采用了实验室实验,从行为角度对儿童和成人的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进行了研究。有研究表明,西方人在自我面孔识别中存在自我提升的效应,即他们倾向于将融合了更有吸引力面孔的自我面孔视为自己的本来样貌(Epley,Whitchurch,2008)。我国的程蕾(2012)对5岁、7岁、9岁儿童自我面孔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其采用Magicmorph融合技术,将儿童被试的图片分别与同年龄、同性别漂亮和不漂亮的目标图片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融合,刺激材料通过电脑呈现给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对呈现的融合图片进行自我判断(即“是自己”“像是自己”和“不是自己”),回答“是自己”的记2分,回答“像是自己”的记1分,回答“不是自己”记0分,研究结果表明,5岁儿童在自我面孔识别中出现比较明显的提升效应,女童更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面孔识别逐渐变得相对准确。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采用自我参照范式、内隐联结测验对自我认知积极偏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Greenwald,McGhee,& Schwartz,1998;Watson,Dritschel,Obonsawin,& Jentzsch,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