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发生的年龄特点
本研究以第一次稳定的成功模式(随后无错误行为)出现作为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发生的标志。研究发现,15~23个月是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发生的重要时期,自我认知能力逐渐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在纵向追踪研究中视觉自我认知出现的平均年龄是直接观察到的,婴儿照镜子后摸(找)红点的平均年龄是17.25个月(SD =1.79)。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年龄有所提前。我们认为主要因为本研究采用微观发生设计,在婴儿15~23个月大时进行36次高密度重复测量,能对视觉自我认知从发生到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全过程进行观察,直接发现自我认知发生的确切年龄和细微变化过程。
本研究还发现婴儿自我认知能力逐渐出现,稳定前有不确定时期,用动作表达自我认知行为。实验中发现,有些婴儿在主试提问下告诉主试镜中映象是婴儿自己,但不会找自己鼻子上的红点;主试进一步提问:“看看你脸上有什么东西?”他们盯着镜子,仍没有指向动作。这些不确定现象不能说明婴儿认识了自己的形象,只是一种已经学会了的反应性回答。目前关于婴儿认知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发展变化是渐进过程,在任务表现中观察到儿童内部变化和不稳定模式时,意味着一种新的问题理解能力的出现。
我们从婴儿期神经生理、认知和动作发展三个方面来理解视觉自我认知的发生。首先,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视觉自我认知主要由大脑右半球控制,大脑前额叶尤其是右前额叶是视觉自我认知发生的重要生理机制;研究发现15~24个月前额区活动加速,这时也是婴儿自我认知发生的时间。其次,佩尔奈(Josef Perner)心理三级表征模型指出,生命第二年个体形成次级表征,即儿童逐步形成使用心理模型的能力,能从知识库里复制一些成分生成新模型以表征客观世界可能的情况。次级表征是镜像自我认知的表征基础,婴儿不能直接观察到自己的形象,必须先匹配一个心理模型,即婴儿想他“应该”在镜中看到什么形象。最后,动作发展促进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婴儿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1岁后,自主运动经验(如爬行经验、行走经验等)使婴儿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信息,转变了婴儿看待世界的视角,给婴儿带来大量新的经验。这影响着婴儿与环境的互动特点,对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产生影响。动作的发展使婴儿在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自我和客体的概念,并产生自我认知和最初的主客体之间的分化。婴儿通过自身动作所产生的结果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区别与联系,其自我认知能力再通过婴儿动作的社会镜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