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茨(R.A.Spitz)从新生儿开始的亲子关系中建构出自我的发展过程。他对婴儿自我构造的三个阶段进行了描述。第一阶段,婴儿刚出生不久,只有混沌的一般机体感觉,随着母亲**的得到与失去以及满足与挫折的不断适合,开始了初步的辨别性感觉;到出生2个月,开始对运动着的母亲面孔发出微笑,这种微笑反应就是第一个精神构造者的“指征”(indicators,指内部变化发生的外部信号),它表明精神构造者已经把感觉和意向性联结起来,从一般机体感觉转向距离知觉,心理能量由内部向外围贯注,这是对象关系的开始。第二阶段,随着婴儿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他开始认识了他的母亲,母亲是他力比多合适的对象,看到其他生面孔就哭叫,这一现象叫作“第八个月焦虑”或“陌生人焦虑”——说明对象关系达到新的水平,获得了精神结构的第二个精神构造者,而“第八个月焦虑”就是第二个精神构造者的指征。第三阶段,15个月左右,随着婴儿移动的增加,触觉经验减少了,但对母亲的需要却未减少,母亲的声音重要起来,语词也参与交往,儿童开始叫“妈妈”;另外婴儿也急需表示他抽象的思想,第一次抽象常常就是说“不”,伴有一种摇头的动作。这是第三个精神构造者的指征,它标志着词语交往的开始。总之,在斯皮茨的理论中,新生儿自我的正常发展就是这三个精神构造者依序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儿童的对象关系和自我逐渐在人类和社会的方向上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