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去株洲南方中学给班主任老师作一次关于道德教育的讲座。回来的路上,同车的一位地税局的朋友问我是讲什么问题,我说是讲道德教育。他随口而出,现在还需要道德教育吗?你怎么讲道德教育?言下之意,大抵有两层:一是社会中实际流行的是跟道德完全不搭界的行为方式,还有必要讲道德教育吗?二是那种大而空的道德教育方式还有人听吗?其实,这不止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这很可能在今天已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甚至,在不少人的眼里,谈起道德,就嗤之以鼻,道德一词在顷刻间似乎成了嘲笑的对象。
近年来,对道德理想主义的反思,促使我对那种高蹈的道德家的教化姿态深怀警惕,同时也对日常生活中不时流露出来的理想主义的道德教育情景心存几分芥蒂。这个世界不应该再成为少数道德理想家的实验场,个人生活并不只是为了去达成道德家理想之中的非如此不可的生活样式,而应该更多地成为每个人自主、平等地创造、追求、实现自我幸福生活的家园。但是,当“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不时地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当人们正在为自己彻底脱掉道德面纱而沉迷于肉身狂欢之时,我又不由自主地生起另一种忧思:我们可以,而且应当走出那种理想主义的道德教育方式,但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真的就可以视道德如敝屣了吗?
当我们把道德理解为吃苦、奉献,我们忽视了道德精神乃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基本路径。生活在道德的呵护中,我们的灵魂得到安宁,正是道德我们的心灵才可能诗意地栖居。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比如贫穷、不义、苦难都麻木不仁的时候,当我们的视线一个个都停驻于个人生活的狭小空间的时候,当我们沉溺于个人的享受、纵欲的狂欢的时候,我们的诗意栖居何来之有?“人是目的”也是时下被广泛征用的一句话,但我们不要忘了,道德的本质乃是人类理性精神的自律,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正是强调人作为理性的存在以实现自身基于道德法则的善良意志,实现自我理性的自律为目的,它所反对的是把个人作为他者支配的手段,并不是以个人感性的幸福为目的,恰恰个人对自身感官欲望享受的沉溺会让人失去自我人生的目的。当康德深情地称颂“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时,在他的视界里,道德是一个多么崇高、美好的字眼,它简直就代表了人类的全部尊严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