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的世界中,没有神,也没有兽。那么,让我们大家同在这个世界中,好好地做“一个人”,让我们每个人不仅把自己当“一个人”,也把他人当“一个人”,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时刻有“人”。特别地,让我们那些大谈“以人为本”的专家们心中有这样一个平凡的“人”。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中,从来都是教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当“某某家”,要活得有“价值”和“意义”(当然是相对于宏大的社会主题)……我(不只是我,应该是我们)的思维慢慢地就被这种宏大的价值理想所浸润,慢慢地就同化于这种人生追求之中。慢慢地,在我们的道德视界中,只有像雷锋、董存瑞、刘胡兰那样,只有心里时刻只装着别人、集体、祖国,只有每个行为都指向对社会的贡献,只有艰苦朴素、埋头苦干、“老黄牛”精神、“钉子”精神,只有一切行动听指挥,才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个人主义,就是贪图享受,就是小资产阶级,就是“自由主义”。
不知是否自己太笨,我的启蒙真正说来,应该是在大学毕业之后,随着读书的视界慢慢打开,随着《读书》《书屋》《随笔》《东方》等杂志逐渐浸染于我的生活空间,随着亚里士多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巴赫金、柏克、托克维尔、尼采、哈耶克、鲁迅、胡适、顾准、沈从文等人逐渐惠临于我的心灵,我才慢慢地明白,世界原来并不全然如此。
读到刘小枫的《纪念冬妮娅》,应该说,正是冬妮娅无辜而冰冷的眼泪滴醒了我朦胧之中的启蒙。我重新翻开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1949),找到那段心颤的对话:
冬妮娅怀着深深的忧愁,凝视着金黄的斜晖,说了:
“难道我们的友谊,真的就像这落日的残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