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与教养之间

我们心中的历史

字体:16+-

我们学习历史,熟悉历史,是为了让我们对历史的“知”充盈于我们今天的生存,使我们在历史的回望中审度今天与明天、现实与未来,让历史赋予我们今天的生活以意义,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之中”,在历史寄予我们的“意义”之中,我们在历史中更清楚地看见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也因此而真正“拥有”了历史。如果我们的历史教育既不能让我们理解历史,又不能让我们面对历史,那么,我们的历史教育何为?

我们心中的中国历史是一部泾渭分明的文明史,历史久远,文明灿烂,文治武功,大兴土木,写满了渐次更替的朝代,外加诸多帝王的暴政和反抗暴政的光辉的农民起义。这几乎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历史图景。近来在《读书》《随笔》《书屋》等刊上读到一些关于历史的文章,恍然有悟,发现历史原来并不全像我们平常所学、心中所有。“略输文采”却也不乏“文采”,在教科书上赫赫功绩的秦王汉武,原来就是那个焚书坑儒、“宫刑”司马迁的秦王汉武。历代农民起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历史上的那把龙椅依然高高地摆在那里,只不过龙椅上的主人换来换去而已,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以往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挺可恨,一夺到手,就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这或许就是势不可当的伟大的太平天国(这是历史教科书上教给我们的)在将帅们坐上了那把旧椅子后腐败透顶(这是教科书上没教的)终至夭折的根源。直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对中学课本的记忆)为鹄的,撇开其民族主义情结,单就其推翻那把“旧椅子”,建立共和之民国的理念和实践,就足以超越以往历次革命(这也是教科书教给我们的)。之后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光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