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引导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我?蔡元培把美育作为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桥梁,那么美育作为一种形成,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最关键的是三个:爱感、美感、死感。
关于爱感
湖南有名的花鼓戏《补锅》是一部很有教育意蕴的戏曲。《补锅》从整体中的我转向个体中的我的过程,以革命者的身份进入补锅这个活动中的时候,他的自我是隐匿的。“革命工作没有好坏之分”,革命身份遮蔽了自我的身份,个体意识与整体意识微妙的变化,在补锅的过程,常会流露出属于他自我的生命痕迹来。
为革命工作是很光荣的一件事,但实际上,去掉革命这个“魅”,补锅并不是一件能显现个人生命意义的事件,因为个体生命和革命事业的同一化,使个人的感受性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恰恰在这个背景中,出现的又是一个生命的故事,在革命大背景中,个体生命是如何显现的呢,或者说在革命大背景中,个体性如何成为可能?
很显然,从整体到个体意识的源泉就是爱感,正是爱感让这个补锅者由一个“去我”的个体变成“我在性”的个体。爱感使个体站出来,回到自我。作为发生在个体生命中的真实的爱,它是一种关涉,是一种生命的联系。正是在生命的联系中,个体回到自我,并且找到自我,所以爱感本真就是一种属己性的情感,从自我生命出发抵达他人。爱愈充分,则自我个体敞开的程度也愈充分,正是在爱中,我们成为“自我”,成为你自己。
关于美感
《尼多斯的维纳斯》,古代雕塑中的极品。传说他的作者普拉克西特曾以情人芙丽涅为模特,雕刻了两尊爱神维纳斯像,一尊穿衣,一尊**。科林斯城居民选择了**维纳斯,这一雕塑使尼多斯城名震希腊。到今天,这尊雕塑共有大约200件模仿品。专家们还在争论原作诞生的日期,以及维纳斯是正准备脱衣洗澡,还是洗完正在穿衣服……他们只在一件事上达成共识:爱神维纳斯不可能因为羞耻而去遮挡自己。如果她把手放在身下,可能恰恰为了展示她所掌管的是爱情冲动根源。芙丽涅被以“亵渎宗教”这一大逆不道的罪名受审。为芙丽涅辩护的人叫伊贝西德,他为她耗费唇舌说完辩词之后,走到芙丽涅面前,当着全体审判席,猛地脱掉她的衣服,就像为广场上一尊落成的雕塑掀开幕布那样。震惊、赞美、欲望,还有突如其来的怜悯,审判席当即宣布芙丽涅无罪!另外一个版本是,芙丽涅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审判哀求。泪水盈眶的她超乎寻常的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