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993年,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记录了在内蒙古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中日学生表现的差异,当时曾引起教育的大讨论,文中所提及的那群中国孩子的问题主要是过于娇气、不能吃苦、缺少团队意识、生存能力不强。现在,那一代人已经开始在社会中逐步崭露头角,他们的今天究竟如何呢?正好有一次跟一位主管人事的朋友聊天,说起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员工,朋友感慨良多。他们的特点非常突出,脑瓜子灵活,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平时一般表现出较好的精神状态,活泼、开朗、适应性较强。一旦工作生活中有什么问题,他们的弱点就马上表露无遗,缺乏韧性,行为往往走极端,遇事冲动,容易消沉。朋友的话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思考“80”后身上所遭遇的某种独特的教育问题。
正在逐步走向社会的20世纪“80”后的人与六七十年代的人相比,有这样几个特殊的背景,一是出生正好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二是独生子女,三是应试教育。一方面,他们整体享受的生活与教育条件是好的,吃过苦的父辈尽力避免让他们吃苦受累,给他们创造力所能及的优越条件;另一方面,他们正好赶上了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姿态,长辈的娇宠让他们的自我更多地局限在个人性情之中。在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保持很强的敏感性与接纳意识的同时,对其他可能并不吻合于他们的性格特征的事物缺少足够的开放性,张扬的个性使他们在生活中缺少一种妥协意识。应试教育的加剧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强化训练很充分,但缺少一种深度的精神发育与超越个人小我的对他人与世界的情感认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那就是“80”后的人正好是在港台流行文化的逐渐浸泡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流行文化有一种超常的敏感,更易于沉溺在港台流行文化所营构的温馨与浪漫遐想之中,这使得他们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隔阂与疏离,他们更习惯于生活在个人想象的生活世界之中,不大愿意去接受现实中与个人意愿不相吻合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