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与教养之间

第五辑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学校生活

字体:16+-

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

有一次听课,老师问学生期待做一个什么样的梦?有个学生回答说只想做平平凡凡的梦。老师问为什么。学生说,做好梦,一下子就醒来,会很痛苦。我突然明白:今天的孩子是越来越留不住内心的梦,确切地说,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没有梦了。孩子们生活的世界,恰恰是不断被开启的世界,是一个强光的世界,是一个没有隐秘的世界,是一个缺少了内在孕育的世界,是一个过度喧哗的世界。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孩子们的教学本身就成一种消费的形式,面临着一个大众文化。当不成熟的大众文化,过度的把孩子们的生活空间理智化、世俗化,孩子们就失去了做梦的可能性。

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世界的不断地被理智化,被祛除迷昧的过程,不断地被体制化组织起来过程。我们的教学也在体制化的过程中成了一种机械化的流程,成为一个个有效的模式。置身于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孩子们的生命被过度敞开,失去了基于儿童自身特点的必要迷魅,儿童生命世界自然而然就被割裂了。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在这个生命被过度敞开的背景之中,让孩子们学会做梦,更多地留一些梦给孩子,保持他们自我生命成长的必要的迷魅。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体生命成长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要不断地回到百年树人的古训,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之中。近代以来的教育名家,从洛克到卢梭,他们特别强调早期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过早地让孩子进入学校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孩子们生命成长的私密空间被大大缩减。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间,就是尽可能地给他年幼阶段的成长的私密性。父母通常喜欢把孩子们成长中的秘密公开,但其实孩子们并不愿意,不管是讲他们成长中的好还是不好,他们都会不喜欢。因为孩子们不愿意他们成长的秘密在成人世界中过分敞开。我们的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公开化的活动过程,怎样在这种体制化的、全然敞开的学校生活中多一些情感,多一些呵护,在去私密化的过程中,对独具个性与特点的个人多一些细致入微的呵护,这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