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的基石建立在人性向善的价值期望之上,虽然美好,但却可能是脆弱的、不可靠的,缺少对抗坚硬现实问题的韧性和可能的力量。把教育的基石建立在现代社会基于普遍认同的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之上,树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承认每个人的独立性,建立人与人之间不可剥夺的正当边界,以此作为尊重与信任的基础,看起来降低了起点,一点也不诗意,但却更实在。尽管我们现实中周遭的个体可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人性资质,但只要我们树立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意识,保持人与人相处的边界,我们照样可能尊重、信任他人,并且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好友肖川近年来近乎执着地呐喊“人性向善”以及以之为起点的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坚决反对教育中的灌输、奴役、规训、模塑、歧视,倡导一种主体的、人本的、尊严的、信任的教育品质,其《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可谓这种教育理念的殷殷叙说。肖川诗意的言说,**的呐喊,睿智的思索,为沉寂的教育学吹来了不只是一缕和煦春风,更是一种关切现实教育问题的崭新姿态。
肖川许多发自肺腑的灼见,我都是心悦诚服。我也曾这样写道:“当我们在教育中言称人性善时,并不是表达对人性的一种纯事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表达我们对人性善的一种美好的向往和企盼,肯定每个个体的内在向善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去信任个体,并且尊重每个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我们才可能想方设法去激励、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人性的丰富性,使个体人性、人情、人格得到全面涵蕴与自主生成,在教育中努力彰显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使教育活动体现出积极、乐观、明朗向上的精神气质,或许这就是教育的真义之所在。”我原本一直对这种由美好的人性期待而生长出来的美好的教育期望深信不疑,但近年来,我逐渐地开始怀疑,我们是否找错了方向?我们美好的人性期待和教育设计是否又成了对历史与现实之中的深层问题的遮蔽,甚或是更重要的问题的遮蔽?现实教育的问题图景是否果真如我们所说?美好的人性期待是否是开启我们今天教育问题的关键钥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