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与教养之间

个体知识、人格独立与教育民主

字体:16+-

1951年到1952年,波兰尼受邀在英国阿伯丁大学进行了吉福德演讲,着手发出建立后批判哲学的挑战宣言。从这时候开始到1958年,他花了整整7年时间将吉福德演讲的内容整理撰写成自己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在该书的前言中,波兰尼介绍道:“本书主要是针对科学知识的本质及其合理性所做的一个探讨,但我对科学知识的再思考却引出了科学领域以外范围广泛的问题。”他要掀起的是人类整个认识论上的一场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革,他要告诉全世界,在他即将构筑起来的意会认知的华丽框架上对知识发生作用的个人因素不仅是合法有效的,而且恰恰是知识里最重要的并且是主宰性的部分,知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个人知识”。个人因素不仅不是知识中需要剔除的瑕疵,甚至就是知识的知性中心!他要告诉我们传统认识论中可“言传”的客观的知识和理性并非主体,“知识是有人性的”,“知识是一种信念,一种寄托”,知识中有人类热情洋溢的奉献和无处不在的参与,并且这种参与和奉献、信念和寄托铸就的个人知识是人类知识中根本性的东西。在此,波兰尼是用个人知识来对抗人类认识论中的客观主义,从而为个体自身内在因素在知识建构中的合理性存在提供热情的辩护。

不仅如此,波兰尼毫不隐晦地表达他对人类和对个人知识的赞美,在“生物学与哲学上的自我认可的融汇点上,人站起来了。他起源于自己的召唤中,矗立于真理与伟大性的天空底下。这个天空的教导就是他的思维的群体语言,即他用以统帅自己、满足自己的求知标准的声音。它的统帅驾驭着他行使自己的责任的能力。它用制约性的目的约束着他,给他捍卫这些目的的权力与自由”。在此,波兰尼清晰地表达了他的个人知识的另一重要意义,那就是它正是个体走向自由与责任的基石。个体人格的独立乃是意味着个体能摆脱他人的控制,使用自己的经验、理智来思考、判断、言说。换言之,既能运用个体所获得的带有个体性特征的知识结构来思考与言说。“我知”故“我在”,“知识即美德”,个体人生建立在个体知识底架的关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