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第一章 结构调整,恢复重点学校

字体:16+-

第一节 中等教育结构调整

中等教育结构调整是指,在“**”期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支撑下的高中大量存在,虽然受众群体庞大,但是教育质量很难保障。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之后,也开始对高中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9月27日《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1],为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该报告指出,遵照中央关于中等教育结构要进行改革的指示,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又与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农委、农业部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商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拟定了改革方案,并进行了试点。

报告分析了中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十分薄弱。“**”以前,刘少奇同志提倡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对推动当时教育结构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四人帮”的破坏,不仅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没有得到改革,而且使大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被迫停办,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被摧残殆尽,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严重脱节。普通高中毕业生除少数升入大学外,每年有数百万人需要劳动就业,但又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各行各业亟须技术力量,对招来的新工人还得进行两三年的学徒培训,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状况对“四化”建设和安定团结极为不利。

报告认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方针和要求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要使高中阶段的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县以下教育事业应当主要面向农村,为农村和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在城乡要提倡各行各业广泛创办职业(技术)学校,可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经过调整改革,要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