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第三节 综合高中的发展

字体:16+-

一、综合高中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河北省为代表的农村学校综合改革,即“三教结合”的实验,在当时侧重于强调在农村初中阶段的实验,但是在实践中,有不少高中学校也参与其中,例如辽宁海城同泽中学[4],山西运城风陵渡中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综合高中的出现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是,由于名称表述的不确定,直到90年代后期才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中加以确认。

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在确定“八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时指出,普通高中办的过多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应适当调减规模,或实行高三分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元化。这是我国政府在政策文件中,首次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做出的明确规定,充分肯定了现阶段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性。

199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多种模式办学。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普通高中可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各地可以举办少量侧重外语、体育、艺术以及加强某一学科的特色学校或特色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说,1995年的改革思路已经为综合高中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但遗憾的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分类改革的设计没有得到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