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属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就开始了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大系统改革,其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与规模,为国内外所瞩目。
1988年5月,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负责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全面改革,并组织编写适应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和条件较好学校使用的教材。上海市制订了《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改革了中小学教学大纲,编制了课程标准,编订配套的教材。从1991年秋季开始,这套教材的试用本在上海各校部分年级进行试验。1993年秋,上海市全部小学全面试行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初中、高中则分别于1996年、1995年逐步全面推开试行。[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期望目标是两个“改变”、三个“突破”:改变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改变学得过死、统得过死的课程模式;在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建立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教材新体系。
上海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制,在理论上建立了一个教育学的模型,就是以社会的需求、学科的体系与学生的发展为基点,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在三个“基点”上不走极端,在一个“核心”上求得平衡。
(二)高中的课程方案
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是在一年多市内外、教育界内外、国内外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后制定的,其中包括《高级中学课程改革试行方案》《高级中学课程改革试点方案》两个文件。
《高级中学课程改革试行方案》供大部分学校试行。“二一分段,高三分科”,即高一、高二年级主要让学生获得共同的基础知识,设计了较多的必修课,适量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高三分文科班、理科班和实科班,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报名。文科班与理科班除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劳动技术、体育与保健等6门必修学科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只作为选修学科。实科班的必修学科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体育与保健等5门,其余按工、农、商、文秘等类别开设选修课。文科班与理科班办在本校,实科班由区、县统一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