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民办教育卷

二、民办教育的社会认同

字体:16+-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民办学校的接受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公办学校教育质量更高,教师水平更高。民办教育的办学机构仅存在文化补习班或者函授班中,只是正规的公办教育体系之外的补充。随着民办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以及民众人才观与成才观的转变,民办教育在社会公众心目中逐渐从一种“补充教育”转向“选择教育”[8]。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办学校在社会上已经普遍存在,但从办学规模和在校生数量来看,仍然作为公办学校的一种“补充”存在。进入21世纪以来,民办教育发展蓬勃,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民办学校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民办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上民办学校”成为公办学校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民办教育成为一种“选择教育”。[9]

尤为突出的是,基于民办中小学办学自主权更大、办学开放程度更广、教育质量更高、受教育者“选择权”更大等优势,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民办中小学受到众多家长的青睐。如上海民办中小学在2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从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蜕变为上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与全市相应学段在校生数相比,民办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比达6.25%、15.23%、10.43%。在满足家长需求上,经历了人民群众的质疑观望、犹豫不决到现在的“趋之若鹜”。2016年上海市民办小学、初中报名录取比例平均为3.3∶1和1.7∶1,热门民办学校录取比例更低。[10]在上海,不少民办中小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择校”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