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卷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地位及角色变迁

字体:16+-

一、幼儿园教师身份地位之转变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进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1966年10月5日共同签署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指出,教师“地位”一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赋予教师的地位和尊重,具体表现为对教师职务的重要价值及履行该职务能力水平的肯定;二是教师在享受工作条件、报酬及其他福利待遇方面与其他职业人群相比照的地位。[1]教师的地位与教师的专业化相辅相成,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改革开放40年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地位、性质及专业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从“社会地位提升”到“获得法律确认”再到“专业化认定”三个叠加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教师的地位逐渐提升,角色的专业性逐渐增强,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从业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增强。

(一)起步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恢复并巩固幼儿园教师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制度建设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开始进入新局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1981年教育部下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将教养员改成教师,尤其强调了幼儿园教师作为专门化职业的特殊性,幼儿园教师逐渐摆脱单纯的对儿童进行身体养护与照料发展的“养护者”和“保姆”形象,成为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保教并重”的学前教育专业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