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终身教育卷

二、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

字体:16+-

1983年9月,我国成立了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当时学校主要帮助老年人保健养生,开设了老年养生保健、老年心理学等课程。之后,各地老年大学迅速发展起来,课程也日趋多元化,如文学、历史、书法、绘画、戏剧、曲艺、花卉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老年教育逐渐被纳入社区教育发展的框架之内。随着老年教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老年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学校形式,逐步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资源整合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起步初创阶段(1983-1985年)

1982年,国家废除干部终身制,一大批老干部退出了一线工作岗位。为了使他们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找到新的精神寄托,并与社会同步前进,一些省份的涉老部门开始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参加以健身、书法、国画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讲座。1982年4月,山东省红十字会一些具有远见卓识、勇于开拓的同志提出通过老年教育的途径,寻求解决老龄工作某些方面问题的方法,决定创办老年大学。经山东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李衡等同志的积极筹备,并得到山东省委领导的大力支持,1983年9月17日,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后更名为山东老年大学)开学典礼在济南东郊饭店礼堂举行,首批学员936人。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由此诞生。之后,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州、长沙、哈尔滨等市也相继成立了老年大学。至1985年底,全国已有老年大学61所,在校学员4万余人。

这些老年大学当时的突出特点是基本上都是在一无经费、二无编制、三无校舍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的,当时被人们成为“三无”老年大学。难能可贵的是,有一大批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老同志勇于开拓、艰苦创业,一方面积极地向各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宣传办学意义,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研究、明确办学宗旨,利用多种形式介绍办学成果,逐步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社会的认可,为老年大学这一新生事物迅速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老同志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了老年大学事业的星星之火,被时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任的于光汉同志誉为“燃烧的火种”,受到社会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