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鲜明的表征之一,中国文化的源流与发展都能从中国汉字及字形的演变中追根溯源。要准确弄清“和”的含义,我们先要从“和”字的字形说起。从字形上看,在古汉语中,“和”字共有五种写法,即和、盉、龢、惒与咊。其中,《汉语大字典》中对“惒”字的解释较为简略,认为“惒”同“和”,是梵语译音用字。如《龙龛手鉴·心部》载:“惒,琳法师云,僻字也,今作‘和’字。”[1]《正字通·心部》说:“惒,俗和字。”《汉语大字典》中对“咊”字的解释也较为简略:“咊”同“和”。《玉篇·口部》载:“咊,古文(和)。”[2]而且在《汉语大字典》列出的“和”的字形中,也出现了“咊”这一写法。可见,“惒”“咊”古同“和”,“惒”“咊”本是“和”的一种生僻写法,而且使用极少。因此,下文对这两字就不多讲了。但根据相关词典的释义,至少在先秦时期,和、盉、龢三字是通用的,而且含义丰富,下面就对这三字做一番探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