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的含义
“和”,《说文·口部·和》说:“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据《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在汉语中,“和”的读音与含义较多。关于读音,主要有五种:①hè;②hé;③huó;④huò;⑤hú。关于其含义,有35种之多。其中,当“和”读作hé时,含义有26种。经分析,与心理学有关的含义只有8种,分别如下。[8]
(1)和谐;协调。也作“龢”。《说文·龠部》:“龢,调也。”段玉裁注:“经传多借和为龢。”《广雅·释诂三》:“和,谐也。”《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王弼注:“不和而刚暴。”《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特指人身体健康、舒适。《魏书·献文六王传·彭城王》:“岂谓上灵无鉴,复使圣躬违和。”唐李华《国之兴亡解》:“身或不和则药石之,针灸之。”
(2)适中;恰到好处。《广韵·戈韵》:“和,不坚不柔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郑玄注:“和,刚柔适也。”《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杨树达疏证:“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
(3)喜悦。《书·康诰》:“周公初基,新作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孔传:“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唐孟郊《择友》:“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
(4)和顺;平和。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广韵·戈韵》:“和,顺也。”《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孔颖达疏:“和者,体度宽简,物无乖争也。”
(5)和睦;融洽。《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情不交,则万邦不和。”又使和洽。《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