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二、内部资源丰富养成中国人知足求安的心态

字体:16+-

从中国地理环境的内部地形构造来看,中国不但有广袤的平原和盆地,更有大量的山地、高原和河流,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非常好的民族繁衍生息的巨大摇篮,为中华民族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富足的自然养料与生存条件。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相对于辽阔的疆域来说还是“地广人稀”的,只是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人**炸”,人均占有的各种资源才出现减少和匮乏的情况,中国经济地理条件的优越性才被抵消。[12]这种富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无论是农耕民族发展农业,还是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都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这使得古代的自然经济条件中的人们,只要有一块土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耕种,并且老实而顽强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繁衍不息了。因此,对于生活在这样的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来讲,面临着的不是因资源贫乏而不得不互相争夺的问题,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交融与统一问题。只要人们团结协作,老老实实地守候这片土地,共同开发与利用好这些地理与自然资源,共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做到可持续发展,完全有可能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资源构成危害”。

从自古以来生存与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间的关系来看,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民族的统治阶级都曾以自己为主体,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范围内,或者建立过全国性的政权,或者建立过地区性、局部性的政权,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分裂局面,但都是处在多民族的封建大国内的政权,不应称作“异国”。这些政权,或者利用中央王朝敕封的官号扩充势力,或者以得到中央王朝的册封作为行使其统治权的合法依据,在政治上与中央王朝保持一定的隶属关系,在经济上纳贡和互市。因此,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民族政权和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犹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国之内的问题,不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这些民族战争都是国内战争,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大国范围内发生的民族战争。虽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但几千年来,统一的时间远超过分裂的时间,各民族之间主导的关系仍然是和平相处,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正常交往,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民族团结的局面仍然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间的成功生存之道所依靠的不是抢夺生存资源而采取的征服与灭绝政策,而是如何进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统一与融合政策,以达到共同繁荣。[13]例如,自汉代至唐朝时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的流传,都较好地说明了汉族统治者总是与各少数民族之间通过联姻以及积极的文化交融等方式,寻求实现与各民族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繁荣。而且,经过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统一,中国内部各民族也不断达到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这种民族间的和平共处模式也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明白要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的道理。“和则强,分则弱;和则存,分则亡。”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无数次的风雨与坎坷之中历经沧桑巨变,至今仍保持着完整与统一,并焕发勃勃生机,原因无疑是很多的。但是,概括起来就是由于中华文化的特质中所具有的“和”的理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