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第四章 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类型特征

字体:16+-

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尚“和”心态,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区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若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或和谐观的角度来分,中国人的尚“和”心态可以分为三个纵向的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个体内部之和,即身心之和、主我与客我之和等;二是中观层次的人际之和,即人与人或人与群之间的和谐相处;三是宏观层次的天人之和,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在前面章节中已有阐述。

若从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或社会活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分,则中国人的尚“和”心态可分为三个横向且向外扩展的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家,即讲究家庭和洽,父子、夫妻、兄弟以及各个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亲情、温润与仁爱,实现“家和万事兴”;向外的第二个圈层是国,即企盼社会和谐,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社会安定繁荣,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人民过上祥和幸福的生活;再向外的第三个圈层是天下(世界),即祈愿天下太平,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协和万邦”,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局面。“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成为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与毕生追求。这也如费孝通所言,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体系是“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1]。在这个次序中,首先,圈子最内部、与每个人最切身而且最被看重的是每个人“自己”的利益,其次是他的“家”,然后是他所在的更大一个范围的团体,这样一层一层推出去,最后到“国”和“天下”。[2]如前所述,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国人的尚“和”心态主要体现为人际之和。那么,从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需要和谐的对象”来看,人际和谐心理可细分为家庭之和(包括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和)、邻里之和、朋友之和、同学之和、上下之和(包括上级与下级之和、官民之和等)。假若上下级之间、领导与百姓之间的和睦均已实现,那就达到了“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