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方面来讲,中国人在与人交往中喜欢随大溜或从众,主要因为人们认识到,随大溜对外不易引起人际关系紧张,显得不合群,能够落得与人和睦团结的美名;对内能够满足心理安全的需要,具有自利或自保(保全脸面、保全利益,甚至保全性命)的功能。倘若反其道而行,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轻则遭来轻狂无礼的恶名,重则惹来杀身之祸。[19]
中国人很早就从自然界中或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一些“出格”或“出头”的事物和人容易受到伤害,最终都没有“好果子吃”。如“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往往易“招风”,因为在一片树林里,假若有一棵树长得比其他树都高,“鹤立鸡群”,大风一来,往往是这棵树先遭殃。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倘若某人在某一行业中出名了,容易惹来同行竞争者或仇人的造谣中伤、妒嫉攻击。迁移到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人随大众不挨骂,羊随大群不挨打”等从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观念便以警世名言的形式留传下来,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座右铭,告诫人们不要在众人里出风头。风头出多了,必将遭到外部势力的首先发难。即使万不得已要出头,也不要“先出头”。再者,中国人也从古代许多行为“出格”的人物落得悲惨下场中得到许多经验教训,从而不敢“为天下先”。如商鞅首倡变法,使秦国得以强大,但变法就意味着与众不同,结果遭车裂之刑。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曾被时人看作“周公再世”,也被当时的朝野视为能挽西汉危局的不二人选。但王莽代汉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导致天下大乱,王莽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20]宋人王安石试图变法以强国富民,虽未遭车裂之刑,但下场也颇为悲惨。这诸多“前车之鉴”,让许多中国人深深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出格”是危险的,而不“出格”则是一种稳妥的做人方式。因此,一些中国人虽然内心渴望自己出名,比别人强,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相反的力量来牵制自己,压抑这种想出头的愿望。对中国人的心态与行为方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先哲老子在《老子·第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将“不敢为天下先”视作三宝之一。而《老子·第七十三章》则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诗·大雅·烝民》中也提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21](“明哲保身”)一语,这些被许多中国人视为做人的格言,信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