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迁就心态的原因可能有三种,一种是对自己吃亏的敏感度降低,甚至全无,并可随便让别人在自己的身上践踏,逆来顺受,其典型例子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种情形是充分自觉地利用“不争”的姿势,去获得更大的利益,如一般人都是利用自己“多吃一点亏”的办法,来为自己在社群中“吃得开”铺路,而极端化的例子就是历代的弑篡者或窃国者,他们明明在野心勃勃地窥伺神器,却由下面的人先发动“劝进”,而自己至少推让三次,才去攫取它;[27]第三种情形则是迫于形势、迫于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与立场,无奈地做出迁就的举动。
当然,在中国人看来,假若一个人面对原则性分歧时也采取迁就他人的做法,乐做一个“好好先生”,则容易被人看作是没有“主心骨”“没有原则立场”或“没有主见”的人。此种人也不受他人欢迎,在有些场合,甚至招人痛恨。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名士叫司马徽,为人清高拔俗,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但在《世说新语》所引的《司马徽别传》里,有这样一段笑话:“徽有人伦鉴,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囊括不谈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辩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后来,世人遂以“万事称好司马公”嘲笑那些凡事只说“好,好,好”“是,是,是”“对,对,对”的好好先生。当然,这也不能排除司马徽的“不谈时人”“每辄言佳”是由于形势所迫,值得同情。因此,迁就别人表面看来是和善之举,但实际上是不坚定的表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立场和原则,但也不能怕得罪人。而不言人过、不辨是非,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别人,也是没有原则的表现。一个人总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立场,不能一味地迁就别人,一点主见也没有。这里的原则既包括办事的方法,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立场、原则,少了哪个都会给自己带来困难,并将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办事没有自己的方法,只听命于他人,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没有自我,走弯路、浪费时间不说,有时难免使自己陷入两难境地,甚至是要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