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1635—1740),字易直,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幼年出身贫寒,为生活所迫,亲自耕地灌园,并曾学医养家。他虽上过学,但并未拜过名师。24岁时,从事教学工作,最初称“思古斋”,讲了一段阳明学,两年后改奉理学。35岁时思想转变,认为理学空虚无用,并非周孔正道,因而力主恢复孔孟之道。并改称“习斋”,以示与理学决绝。此外,他也反对汉儒章句之学,提出了以“实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他在近50年的教育生活中,培养了大批弟子,特别是晚年主办的漳南书院,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主张。其著作主要有《四书正误》和《朱子语类评》等。
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一)经世致用与培养实才实德之士
颜元把教育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这是儒家修齐治平思想在教育上的传统影响。颜元的政治思想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即“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7]他试图恢复尧舜周孔之道。这一思想决定了其教育目的,即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能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从而实现国富民强的社会理想;通过培养懂法知礼的政治人才以改良社会政治;培养军事人才以达到强天下的目的。
为此,颜元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具体培养目标上,他提出了两类人才:一是德才兼备的各级官吏,二是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颜元认为,要“经世”治国,光有中用的“军相”和“百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从事百工农医的专门人才,能为“生民办事”,发展社会经济。他认为,人才应该各专其业,各得其用。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专门人才中,百工农医等一向是被轻视的。颜元以此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这对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培养目标是一次突破,在当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