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中国共产党被迫武装起义,逐步建立起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开展苏区教育。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到1934年红军长征,苏区教育获得了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施了抗战教育政策,教育为战争服务。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之后三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教育事业也有了新的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早期共产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围绕着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劳动人民受教育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教育,以寻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真正出路。这是旧民主主义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的发端,中国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逐渐形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在教育方面,提出:“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的权利”[22]。这个教育纲领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普及教育提供了依据。
(二)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23]从政策上明确了苏区教育的性质,规定了苏区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方向。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概括和总结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的经验,并正式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事业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报告进一步指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24]苏区教育总方针符合苏区的实际,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为以后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