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的转折时期。五四前后,西方教育思潮纷纷传入中国,为国内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与探索教育的发展方向,形成各种教育思潮,掀起了教育改革与实验的**。
一、教育思潮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实用主义教育是在美国19世纪末出现20世纪上半叶占主导地位、由杜威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批评传统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以谋求学校的进步。在杜威学生的积极宣传与推广下,20世纪初传入中国。1919—1921年,受北京大学、江苏教育会等联合邀请,杜威来华讲学,先后到中国11个省及主要城市讲演,宣传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期间报刊和出版社大量发表杜威的演讲及其教育论著,部分著作甚至成为当时师范院校和教育学科的教材或参考书,一时形成全国影响范围极大的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尤其中小学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开始注重以儿童为中心来构建教育理论体系,许多中小学试验以实用主义教育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
(二)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五四时期,“平民教育”口号流行一时,出现了平民教育思潮和平民教育运动。参与者,既有早期共产主义者,也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也有着相同的要求。平民教育思潮共同之点在于批判传统的等级教育,打破少数人独占教育的特权,主张普通平民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实现平民的政治和社会的改造。宣传和推行平民教育的社团主要有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均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平民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