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追寻着孩子的幸福,德育梦想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好的德育环境,幸福的德育氛围,成功的教育模式,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创设,更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鲁迅先生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在“全员育人”的理念中,在“大德育”的环境下,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才能达到德育无痕之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幸福成长,走向成人,走向成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幸福的“四有”新人。两者都承担着教育孩子的直接责任,双方密切配合,积极协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一方的缺位,或者双方的教育理念不一致,都会直接影响着对孩子教育的效果。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的教育者和家长已经普遍意识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单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保障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部曲,是协同教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构建起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23]。然而,现实中,中小学家校联合德育存在几个误区:一是“家庭缺位型”,家长由于种种因素,将孩子往学校一放,全权交由学校管,对教育不闻不问,或是极少过问,家长对德育不出力,少出力,哪来形成的合力,导致学生在学校所有的正面、积极的引导,回到家中,就没有进一步强化,这是德育缺位,幸福“迟到”。二是“代理家长型”,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家庭教育的工作全权由“爷爷奶奶级”代办,由于上一代存在知识、溺爱因素等方面,严重削弱了德育的效果。三是“过分参与型”,这类型的家长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或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喜欢过分“干预”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学校的教育容易“指手画脚”,或是他们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甚至导致家校德育工作的对立关系,这样的中小学家校联动德育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在教育双方南辕北辙的负合力下,亦使学生无所适从,德育之功更于负效,幸福合力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