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

二、学生品行养成过程分析

字体:16+-

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与品行的养成过程时认为:“在幼儿期,当及婴稚,识人颇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答罚。”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察言观色,教育者要开始认真加以教诲,否则就会错失教育的良机。其次,在少儿期,他认为孩子在这一时期精神集中,可塑性强,教育效果好,因此不可错过少儿时期这个最佳教育时机,即“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最后,在少年期,他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学生在这个时期“神情未定”,外部环境对其品德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强调应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其创设一个好的环境进行“潜移默化”[15]。

某市中小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的特点,设置了各学段的德育重点,对我们按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品行培养提供了参考,小学阶段的重点是习惯养成、诚实礼仪教育等,初中阶段的重点是意志品质、身心健康教育等,高中阶段的重点是理想信念、公民素养教育等,并提出三个学段关键要素的侧重点(详见表6-2)。

表6-2 小学、初中、高中三学段德育侧重及各学段关键德育要素解构

续表

有了如此清晰的德育目标,关键是如何让这些目标达成,这就要求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课程和活动,让学生通过课程和活动养成良好的品行。如中山市××小学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时就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和主题内容。以小学儿童集体观念为例[16]:(1)从7岁起,集体意识已经开始出现,但是7岁儿童只是初步具有把为集体和为个人的行为动机分化出来的能力;(2)集体观念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选择为集体的行为动机的判断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大约在9岁前后出现重大变化;(3)各年龄的大多数儿童在执行集体委托和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方面,选择关于为集体的行为动机的判断均占绝对优势。因应学生的集体观念养成特点,××小学设计了《对集体负责》的主题内容(详见表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