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能否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及国家教育事业的促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长对政策把握的准确度对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校长的政治素质及政策水平,决定学校办学的水平和发展前景。在学校的舞台上,校长理应是“领跑者”,校长前进的速度,就体现着教师们的前进速度;校长是学校的掌舵人,需要指挥学校这艘航船在改革发展的潮流之中乘风破浪。当前的中小学校长就需要了解国家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乃至人文环境的主要变化趋势,懂得这些变化最终将催生什么样的教育政策问题,国家会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及措施,学校自身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好未雨绸缪。
校长应从学校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环境特征出发,高瞻远瞩地确立一个能对学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愿景。计划经济时期,校长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围墙之内,与外界联系并不十分密切,集权式教育行政体制也只需校长做一个忠实的政策执行者便可。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与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打破了这种寂静的关系,这种趋势要求校长主动而积极地关注教育现象,思考可能生成的教育政策问题,并不断去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了解政策内涵,积极促使校长自身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正确地把握自己学校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求校长能够敏锐地从中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总之,校长必须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要准确把握各项政策的基本精神,善于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来办学,保证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正确地做事”之前必须先坚持“做正确的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促使其成为学校全体师生执着追求的共同愿景,推动学校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如果校长不能理解或错误领会国家教育政策与方针,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就很有可能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要求不同步或相冲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校长必须执行上级部门的政策,但不等于要求校长生搬硬套上级的政策。反而需要校长在执行上级部门政策的过程中,在坚持政策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研究政策所允许的行为活动范畴,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加以落实,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决策和工作安排,保证学校走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