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 在开放多元中促进彼此理解和建设
贺春兰
7月1日,星期天,第46次教育之春沙龙如期召开,沙龙坚持了一直以来的文化风格,多元背景、无边界交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教育和文化名家、教育官员、传媒人,齐聚北京市某小学,家长和孩子也被请进沙龙现场参与表达。
同每次沙龙一样,众专家思想飞扬,**尽显:当一些人为一些探索极尽欣赏之际,却有人言之成理地质疑。而当有位专家慷慨陈词时,其合理性却又被另外一位拥有其他学科背景的专家挑战。在人群感动、惊叹或笑声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正低头记录。作为主办方之一,朝阳区教委的倾听阵容更强大,从教委主任孙其军、教工委副书记王世元到教委副主任张朝晖,整个上午,他们静坐倾听,沉浸其中。
作为组织者,我确信,沙龙走过九年而**不减,正得益于创立之初确定的“多元背景、无边界交流”这一文化气质和“联结体制内外、促进多元参与、推动中国教育”这一使命。我相信就在这样一次一次的碰撞中,各个不同的圈子、各种不同的文化能够互相影响、浸润从而获得彼此影响、推动共识形成。
在第46次教育之春沙龙上,几位官员自始至终地参与倾听与平和表达给沙龙参与者留下美好印象,这种开放倾听凸显了行政文明,也让教育行政工作者风采尽显。事实上,多元声音正是当今社会的常态,而每一种声音都有可能是大象的一个耳朵或一条腿,开放兼听方能把握大象的全部。中国教育需要各方关注,也需要在开放对话中赢得理解和支持。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无意识中被滚滚洪流裹挟,从而冲垮教育人精心筹划的顶层设计。在第46次沙龙上,家长和孩子首次被邀请进教育之春沙龙。因为教育必须要倾听家长的声音,也需要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家长必然是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需要沟通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