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拆掉围墙,让大学和社会互动”
——走近游清泉
贺春兰
游清泉和湖北开放学院看似平静的故事再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段血与火的历程,人们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时代的呼唤、局限与社会的变迁。当后人在回顾现时代中国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时,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不能被遗忘。
1984年,作为大学普通教师的游清泉“拆掉围墙,让大学和社会互动”的梦想顺应了时代需要,于是,成就了湖北函授大学(湖北开放学院的前身),也开辟了一条途径,使高等教育贴近了社会、贴近了经济、贴近了民众,真正面向了县以下的广大城乡。
20年来,游清泉和他统帅下的湖北函授大学秉持一种理念,“做高等教育的下里巴人”,经过20年的实践之后,游清泉认定“开放是活力之源”,“开放的社会与经济、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呼唤开放的教育与学习”。他甚至将自己用20年心血创下的“湖北函授大学”更名,将自己钟爱的“开放”二字写进校名中,于是,湖北函授大学更名为今天的湖北开放学院,也使得学院明天的发展拥有了准确的定位。
伴随着校名的变更,2002年,湖北开放学院摘掉了“民办公助”的红帽子,正式确立了民办学校的身份。在民办教育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本身并不乐观的情况下,纯粹的民办学校身份让游清泉有些困惑,但他也清晰地知道,要和明天对接,与资本市场对接,就必须产权清晰。游清泉甚至想以产业的模式将自己的学校运作上市。
20世纪80年代初和游清泉一样的学人办学多数已经不能顺应形势而早早退出历史舞台,今天的游清泉也已经着手为学院的明天培养接班人,而在游清泉的思考中,湖北开放学院的院长应该是职业化的,他要:一、具有筹措融通资金的能力,解决学校生存和发展问题;二、具有人格魅力,能代表学校形象、与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整合多方资源;三、能建设并统帅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有独到见解,熟悉并能够遵守教育的规律。这样,对内能统得起来,对外能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