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著名评估专家埃贡·G.古贝和伊冯娜·S.林肯所倡导的第四代评估——“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较为盛行,他们认为,评估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是参与评估的人或团体关于评估对象的一种主观性认识,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同心理建构”。该理论主张打破前三代评估(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和判断时代)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改变自上而下、评估标准单一、评估主体一元的评估格局,强调评估的促进发展功能,关注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多元价值观,通过沟通协商形成共同的心理建构,使评估活动得到各方的认同。[1]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既要尊重和遵循一般性教育评估的原则,更应体现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这一特定领域的特殊性。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焦点主要不在测量,而在描述和阐明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事件,在于识别判断出就不同人群和不同学校而言这些事件所具有的一系列意义。具体来说,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应遵循以下五个关键原则。
(一)真实性
这是评估工作最首要的原则。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具有“导向”“区分”和“激励”三大核心功能,失去了真实性的评估也就从逻辑起点和根本上背离了这三大核心功能。为此,评估环境、条件和任务要尽可能接近现实,以便能实战式了解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真实举措、真实表现和真实效果;评估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反馈等要准确客观。
具体来说,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应当着力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比如,这所普通高中学校实际正在发生什么事情?校长和教师们实际正在做什么事情?实际的特色发展成就究竟如何?在特色建设总目标、建设平台、对建设方略方法和技术的理解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这所普通高中学校里应该正在进行什么事?这些特色建设的事情和活动,对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者有何意义?不管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长的意图如何,教师和学生们究竟积累了什么样的个人意义?学生(及其家长)、教师与校长对特色建设现实的解释有何不同又为何不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使学校的干部师生对特色建设有更加充分的理解,并使其行动与信念之间达到更好的和谐一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