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谋划与实施

三、我国高中特色建设政策的基本特点

字体:16+-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中特色建设政策与实践走过了将近30年的时间。不论是政策表述,地方推进的方式,还是学校的实践探索,都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发展态势。

(一)国家政策是高中特色建设的主要推动力

国家政策在我国高中特色建设过程中一直起着“登高一呼”的作用,1985年到2010年的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其所出台的政策文件,为每一个阶段的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路径甚至资源指引。

国家政策成为高中特色建设的主要推动力,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相关。中共中央出台文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跟进办法,是推动高中特色建设的典型政策运作模式。典型的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5年《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的发布。在全国各地,这种模式通用适用。比如,各省、自治区发布“中长期规划”后,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制定具体的高中多样化具体办法。

另外,国家政策成为高中特色建设的主要推动力,还表明了国家在解决人才瓶颈过程中的一种战略焦虑。每一个阶段的政策文件,都有一个清晰的线索,即高中特色建设,就是为了解决越发严重的“应试教育”困境以及“千校一面”问题。这些问题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二)区域教育行政力量的推进作用

在高中特色建设的不同阶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首先是“整体规划”工作。在理解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本地高中教育的发展情况,做系统的设计。北京市1989年提出的“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政策是有其自身的逻辑的,描述了学校既要发展共性,还要办出个性的区域教育生态建设目标。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周期性地评比出“办有特色”的典型学校,总结办学经验,并予以推广,赋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权利,等等,使得这一政策对北京高中教育发展有着长时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