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谋划与实施

二、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政策与实践

字体:16+-

北京市是较早整体推进特色建设的地区。其政策的沿革和变迁,反映了北京市对普通高中教育基本认识的变化。

(一)1989—1999年:“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政策实践

与全国各地相似,受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和高校招生方式的影响,高中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趋同,造成了北京市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可以说,“同质化”与“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是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一直谋求解决的矛盾。

1.作为纠正“千校一面”弊端的政策手段

1989年,北京市教育局在明确提出以“全面育人,办有特色”作为全市中学的办学目标[1],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摆脱“均衡育人”“平均发展”思想的影响,“改变对学校要求整齐划一的做法,扭转千校一面的状况”,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2]

北京市各区县随即将这一目标作为本区县教育发展的方向。以西城区为例[3]。1989年初,西城区确立“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建设目标,并于当年10月评选了首批25所“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先进校,1990年又评选了8所。1991年,西城区将校特色建设目标写入文件并纳入“督导评价目标体系”中。

1992年,北京市开始评选“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先进校,119中学[4]等学校入选,一些刊物总结了这些学校的特色办学经验。

1994年,是北京市“全面育人,办有特色”政策实施的第5年。北京市分中、小学制定了《“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先进校审定办法》。同年11月,北京市根据新订标准及审定办法,再次评选和认定36所“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先进校。随后,市教育局在顺义县杨镇一中召开了1994年度“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表彰会,受表彰的有北京二中、北京顺义杨镇一中、北京广渠门中学、人大附中、北京通县六中、北师大附中和东风中学,共七所学校。这表明,北京市的特色办学进入“规范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