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第二次轮到我说课了,校长说构建几种上课的模型,一个小时备课的时候就用这种模型去套用。想想也挺有道理的,于是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践操作课,被我们初步列为梳理对象。在尝试了新授课之后,我主动选择了二年级下册的“整理与复习(一)”。
其实对于整理与复习课,一直在心中思索着,有着自己理解的操作模式,特别是上学期对简便运算的梳理。于是,备课花了不多的时间,20分钟吧,为大家呈现了一节课。
我的课说完了,大部分老师认为这种提炼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一点。还有老师说,她从来没这样上过整理与复习,一般就像教材呈现的一样,出现一幅主题图,就根据图来解决、来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
这种上法,算是自己的一种尝试吧。其实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种形式,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难了一点。但我也想,第一次讲,肯定难,第二次总要好一些吧,第三次就更好了吧。老师不能因为难,就不去让孩子尝试。我希望带给孩子的是一种整理的意识和思路,而不仅仅局限在一到五单元的知识点。对于四个领域,不讲概念,不要求孩子掌握,但至少可以通过这样的分类去感知。
由于自己现在教四年级,有些把握不准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或许这样的理解,对他们来说要求太高了吧。我也带着孩子们去梳理了每个单元的重难点,也希望通过这个整理与复习去查漏补缺,不过好像时间又太不够用了。有老师也指出我的课堂缺少了练习的时间,这样的复习课肯定会被扣分的。是啊,这样的理解好像也有道理哦。
唉,迷茫中啊!究竟该如何是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