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庄子》英译:审美意象的译者接受研究

第一节 科学理性审视下的《庄子》——以葛瑞汉译本为例

字体:16+-

葛瑞汉被《泰晤士报》称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哲学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权威,中国哲学与诗词的天才翻译家,把中国古代的生活信念介绍给西方的杰出阐释者。”[1] 葛瑞汉研究《庄子》的进路是从庄子学派思想史着手的,试图理清庄子及其后学思想派别的沿革变迁并追寻其线索。葛瑞汉庄子学的指向是庄子思想的逻辑发展史。他对《庄子》文献做了重构式的研究,并且把自己的研究思路贯彻到英译本中去。

一、重译思路

在葛瑞汉之前,已经有翟理斯、理雅各和华兹生等学者出版了《庄子》的英译文。葛瑞汉认为他们的译文均有局限,认为他们大部分沿用传统的评论没有把握住原文的语言学和哲学问题。葛瑞汉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在原文的形式上。他认为《庄子》文中有多处不连贯,文体混杂,并由此推定是后来的编者把零零散散的段落汇集成文。他认为既然我们现在读到的《庄子》是后人集结成篇的,译者没有必要把《庄子》处理得好像它是当今的“书”一样,因此葛瑞汉赋予自己编者的责任。

他批评其他译者对中文《庄子》的亦步亦趋,他们为了使英语译文看起来通顺流畅而试图掩盖原文的不连贯、不通顺、文体混杂、各组成部分年代与风格迥异等问题。这样的翻译不仅译者自己不知所云,读者也会认为庄子时而语言生动,时而啰嗦。“庄子条理清晰地表达着他最不和谐的观点……奇怪的变成了一个异想天开、唠唠叨叨的上了年纪又自以为是的人,在杂乱的话语中你一只耳朵听他的话,并相信他会不时的用活泼的短语、醒目的格言或精彩的故事唤起你的注意。”[2]

葛瑞汉力图打破传统的磕磕绊绊的、一句句完整的散文翻译。他很赞赏韦利的译文,认为韦利从《中国古代思想的三种方式》选译部分故事的做法是妥当的。葛瑞汉认为在原文文体混杂、段落间逻辑不连贯的情况下,试图跟随原作者的语句顺序,追求理想的完整的翻译是无意义的,危险在于翻译的越多,它能传达的东西越少。基于上述考虑,他的译本采取了以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