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庄子》英译:审美意象的译者接受研究

第三节 审美感应观照下的《庄子》——以莫顿译本为例

字体:16+-

1915年1月31日,莫顿(Thomas Merton)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普拉德(Prades),莫顿的母亲是美国人,贵格会教友,父亲是新西兰人,出自英国国教,他的父母亲均为画家。莫顿年幼时曾在法国、英国和美国就学。在剑桥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38年加入天主教。1948年出版自传《七重山》,成为畅销书。1965年,莫顿的《庄子之道》(The Way of Chuang Tzu)出版,这是根据之前的《庄子》译本所作的拟作。1992年,香巴拉(Shambhala)口袋书经典系列中,有《庄子之道》这本书,它只有巴掌大小,全书由62个短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都有题目,几乎每个故事都译成了自由体诗,趣味性、可读性很强。《庄子》英文全译本的译者华兹生认为“如果读者注重文学性,他推荐的译本是托马斯·莫顿(Thomas Merton)的《庄子之道》”[1],华兹生认为译本再现了庄子语言的生动。 华兹生英文译本的文辞素来为英译同行所肯定,所以他对莫顿译本文学性的赞誉,是莫顿译本成就的有力见证。

一、 英译《庄子》的渊源与准备

莫顿与东方思想早有渊源,翻译《庄子》前,他对中国孔、孟等人的思想已有研究。在1961年,莫顿曾给天主教南京总教区总主教于斌(1901—1978)写信,信中说:“我自认对孔子和老子较为亲近,而对当今美国的思想家较疏远,连对美国的天主教的思想家也是如此。”[2] 他曾因于斌的介绍结识了一些中国学者,从此展开了对中国文史哲的研究。他兴趣的重点在禅宗佛教,但他最早阅读的是孔孟以及有关墨子的选读,之后阅读了道家经典。他的著作《论两部中国经典》是他读孔老的札记,散文《爱与道》是他研究《道德经》的心得。他从儒道转学佛学和禅宗。他爱好诗词,尽管不懂中文,他翻译了一些中国的寓言诗。1960年出版了孟子的寓言《牛山之木常美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