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庄子》英译:审美意象的译者接受研究

第一章 绪论

字体:16+-

第一节 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缘起

中国典籍的翻译,开始于公元508—534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南北朝北魏时期,北天竺僧人菩提流支曾将中国僧人昙无最的《大乘章义》译成梵文传入西域。[1] 后来,除了经书的外译,汉籍的史书和医书也被陆续译介到周边国家。大规模的汉籍外译始于明末清初,西方国家向东方殖民扩张,传教士来华,翻译介绍西方的科技著作,同时把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西文。到19世纪末,“四书五经”等中国典籍在主要的西方国家都有了译本。西方传教士对“四书”等中国经典的翻译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西方的汉学研究,打开了西方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典籍的译介影响了许多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例如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孟德斯鸠、莱布尼茨、黑格尔、歌德等。

道家典籍的翻译历史源远流长,可惜文献不足,难以稽考。但是,从唐玄奘(600—664)与道士成玄英(631—652)用梵文翻译《道德经》一事,足见道家典籍翻译的历史至少也有1300年。迄今为止,《道德经》被公认为译介最多的中国典籍。[2]《环球时报》2007年3月22日的《〈道德经〉曾风靡欧洲》一文中称:“几百年来,《道德经》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道德经》的英译本也有130多种。[3]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对道家思想推崇备至,在他撰写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用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对中国道家与道教进行了描述,并自称为“名誉道家”。

《庄子》,又称《南华经》,在道家经典中位居第二,仅次于《道德经》。1881年,巴尔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1846—1909)在上海、香港和伦敦出版了第一本庄子的英文译本《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The Divine Classic of Nan-Hua:Being the Works of Chuang Tsze,Taoist Philosopher)。迄今为止,《庄子》的英译过程已走过130余年的历史,英文译本达25种。[4]《庄子》受到了一些国外的文学家的喜爱,如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等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1907—1981)甚至从《庄子》哲学中获得物理学研究的启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