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外贸部门的就业和工资两部分。根据第1章的设计,我们对就业和工资两个三级指标赋予相同的权重,当然前提在于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为了保证最终所得指标符合一致性判断标准,借鉴孙治宇、赵曙东(2010)的处理方法对样本进行标准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国家层面的年度指数时,j=0是有可能的。在获得标准化指标基础上,可以分别对就业和工资两部分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根据所设定的权重计算出社会效益指数的终值。
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1993—2011年间国家层面的就业和工资数据如表5-1所示,变化趋势见图5-1、图5-2。可以发现:第一,总体来看,除个别年份出现微小波动外,1993—2009年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和职工工资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是可能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就业人数大幅下降,职工平均工资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第二,1993—2009年间有两个异常年份值得注意。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出现一个较大增幅,而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这可能与香港回归和即将加入WTO有关:香港回归和一国两制的实施无疑消除了外商进一步进入中国投资的疑虑,因而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显著上升;2000年我国基本已经确定将加入WTO,国内外商投资企业预期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因而开始调整发展战略,增加扩大再生产的利润留存比例,从而降低职工的平均工资。但就业和工资的波动都没有改变递增的整体趋势。第三,无论是就业人数还是平均工资水平,增长都比较平缓,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可以看出在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方面,国家政策是比较平稳和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