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吗?
皮诺切特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可悲的是今日之世界几乎任何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即使他们并不真懂马克思主义也罢。他们也仍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1]这句话之所以精辟,是因为他道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整个20世纪所处的历史境遇:到20世纪末与21世纪之交的今天,西方几乎所有思想家都表现出回归马克思的趋向,甚至包括德里达、哈贝马斯……这样的激进知识分子。记得有人说过类似的话: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最大胜利,就在于他逼迫着那些非马克思主义分子也不得不打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这种情形在巴赫金研究中也处处可以见到。但这里问题重重,我们的努力最多只能勾勒出一个轮廓,最终澄清此问题的契机还未成熟,并且我们遗憾地说只能候诸异日和他人了。弗拉基米尔·阿尔帕托夫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吗?
如前所述,由于和著作权问题纠缠在一起,使得这个问题显得愈形复杂。问题在于:当我们以巴赫金为出发点论述时,会有一种景观;而一旦采取巴赫金小组的视角,则会得出与前者完全不同的观点。问题的焦点在于究竟以何者为立论的基础?
巴赫金自称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却参与写作了《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在巴赫金的所有著作中,这部著作以往学界关注不够,研究相对滞后。巴赫金以及巴赫金小组与马克思主义究竟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这都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巴赫金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我们对巴赫金学派理论如何定位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巴赫金学派研究中首先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巴赫金学派理论是不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是结构诗学的一种?是一种诗学架构?还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文化哲学或我们常说的文化诗学或文化人类学?在这一理论体系(如果它具备某种体系的话)中,我们熟知的对话理论、复调小说理论、话语理论、狂欢化理论、时空体理论等等,又在其中占有何种地位?它们和他的整个理论架构,又有着什么样的内在关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