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巴赫金学派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研究

第三节 在存在这一事件中任何人都拿不出不在现场的证明

字体:16+-

第1部巴赫金传记的作者们曾这样写道:

巴赫金突出了在场/不在场的对立关系及其重要价值,这同索绪尔以来语言学或文学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方法遥相呼应。但二者之间仍有重大差别,结构主义本质上倾向于机械论或心灵论,巴赫金则偏爱有机的观点。他推崇行动、历史、现实以及开放的对话,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封闭的辩证法恰好相反。辩证的或分解的思维向来被当作普遍的准则,巴赫金完成了巨大的飞跃,从这种思维迈向对话的或相互联系的思维。[57]

这段话虽然是专门针对结构主义与巴赫金思想的差异来谈的,但对于我们理解巴赫金的思想同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说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可以称为差异论美学(陌生化即产生于对比和差异中)的话,而独对差异万分青睐的巴赫金则有权被看作是奥波亚兹思想的传人。奥波亚兹从差异中见出陌生的所以然之故,而巴赫金则从差异中看出对话的必要性,因为“归根结蒂,对话指并存的差异之间的交流。”差异还是现代哲学思想的首要问题。[58]

巴赫金提出的难题之一是,既要避免从包罗万象的“一”出发进行思维,同时又要避免将一切事物划为一连串的二元对立。不要辩证法的“非此/即彼”,而要对话主义的“既/又”。巴赫金思想的灵魂是把存在看作永不休止的行动,看作巨大的活力,在自身所驱使的各种力量之下,永远处于创生过程中。这种活力可以被看作离心力与向心力彼此不断搏斗而形成的引力场。离心力使事物彼此相异、分离、区分,向心力则使事物相聚、统合,同一。离心力促发运动、变易和历史;这种力渴求变化和新生活。向心力导致静止,抵制变易,憎恶历史,企望绝对的死寂。[59]

这里需要加以密切关注的一点,是虽然结构主义和巴赫金学派都对事物的二元对立性质加以关注,但其出发点和初衷却截然不同。一般说结构主义关注事物的二元对立性质,目的是为了找出事物背后的本质特征和基础(因而是一种本质主义或基础主义)。巴赫金关注事物的二元对立性质,却是意在表明:一切在变化之中,一切在生灭之中。巴赫金在临终之际请人复述了《十日谈》里一个恶棍被封圣的故事。这个故事所能引出的道德教训,是一个“一直使形而上学困惑苦恼”的状态:“一切都没有完结,没有终极的定论,没有所有人都无一例外都要接受的、穷尽了一切可能性的终极解释。”我们的无知乃是构成对话主义的前提。再完美的思想体系也会有裂隙和漏洞。“巴赫金对命定的不确定性感到欣喜,他称之为一条不断拓展的道路,永远没有死亡的终点。对话主义就是关于这种交流的形而上学(a metaphysics of the loophole)。”巴赫金的对话主义是开放性的,因为他坚持认为人们在对话中能够创造出意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