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媒社会学

第二章 对传媒类型的社会学研究

字体:16+-

内容提要:

传媒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传媒对社会影响的方式、内容、效果的差异。所以,对传媒类型作学术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章主要对电视和互联网、博客从社会学角度作了分析。

学习目标:

使学生学会对传媒类型作社会学分析的角度,方法,培育其深入理解和研究传媒类型的素养。

“2007年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是什么?是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是其杰出代表。1997年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是什么?是电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是其标杆。1987年呢,是报纸,《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是其典范。1967年呢,只能是广播,‘东方红’是它传播的最响亮的声音。这个问题放在2027年,我给一个答案,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是‘掌上传媒’。”[1]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传媒类型在当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状况,也为对传媒类型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背景信息。

传媒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传媒对社会影响的方式、内容、效果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传媒类型作不同的分类。从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联上,可以把传媒分为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2]。前者指直接隶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传媒,如《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党报党刊[3]。后者指不直接隶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传媒,如《北京晨报》《新京报》《娱乐信报》等都市生活类报纸。就内容而言,主流媒体主要反映执政者的意志、主张,为落实其精神、实现其主张服务。非主流媒体更多地关注民间的自发或者自觉的思潮、行动。麦克卢汉根据清晰度和参与度的差异,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所谓热媒介,指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媒介,如照片、广播、电影等。所谓冷媒介,指具有高参与度、低清晰度的媒介,如图书、报刊、电话、电视、漫画等。根据传媒的不同介质,可以把传媒分为纸质的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电子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